前 言
房县位于鄂西北,古称“房陵”(又称房州),因“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有如房室”而得名。地跨东经l10°02’-111,15’,北纬31°24’-33°31’,东邻荆襄,南依神农架林区,西望长安,北交车城十堰道教圣地武当山,大巴山脉和武当山脉在此交汇,故又有“秦陕咽喉,荆襄屏障”之称。区域内东部有著名的青峰断裂带,地形上呈现西高东低、南陡北缓、中为河谷平坝的地形特点;群峰叠翠,谷深坡陡,沟壑纵横;南部最高点海拔2485.6m,北部最低点海拔180m,高低悬殊,立体气候明显;年均降雨量914mm,无霜期223天。区域内亚热带季风和垂直变化的气候,为药用植物、药用动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县行政区域划分为辖19个乡镇和一个林场,人口48.8万,国土总面积5,110km2。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房县素有“神农架北坡”之称,是神农氏搭架采药之地。上古时期,神农架山区依其华中腹地南北交汇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生物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一度成为中药材交易流通中心和医药文化传播的集散地,也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基之一。不仅是秦巴、荆楚古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而且演绎出“神农搭架采药”、中医药文化创始圣地等光耀千秋的医药文明故事。
房县道地药材的栽培历史悠久。成书于北宋中期的志书《元丰九域志》收录了元丰年间(1078 ~1085)各军、州、府向朝廷献纳的岁贡,清单中有90多种药物,其中《麝香共4斤11两》,来自房州。此外,黄连、杜仲、天麻、独活、党参、绞股蓝、灵芝、黄柏、厚朴、江边一碗水、七叶一枝花、头顶一棵株、文王一支笔等名贵中药材质量优、产量大,成为湖北省中药材重点产区之一。“天然药库”,名不虚传。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家为了摸清全国道地药材的品种、药用植物的种类,更好地发展中药产业,于2012年启动了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值得庆幸的是房县被湖北省卫计委确定为湖北省首批十八个试点县之一,县政府决定由房县中医院承担此次中药资源普查任务。抽调专班,房县中医院院长、总支书记李兴伟接收任务后高度重视,即刻行动。落实资金,购买设备,普查工作快速启动。在省、市、县领导及各级专家的支持下,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顺利地完成了房县中药资源普查的艰巨任务。2014年5月,湖北省第二批中药资源普查启动现场会放在房县召开,会议中,湖北省卫计委把房县中药资源普查的成功经验在全省推广交流,是对房县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最好袋奖。中药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房县境内的药用植物达1500余种之多。《房县中药志》也是为房县中医院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所取得的系列成果之一。
《房县中药志》的中药品种按笔划顺序由少到多排列。第一卷收录房县地产常用中药材300种,每一物种项下详细介绍中药名、汉语拼音、药材拉丁名、中药别名、植物来源(含拉丁学名)药用部位、植物特征、产地、生长习性、采收加工、药材性状、炮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内容。每一种植物均附有植物形态彩色照片和药材照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出现,以方便鉴定,方便药农选择正确的品种开展人工种植,合理应用药用动植物,传承中医药文化。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总是有限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对建康需求的增长,野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匮乏与医疗需求无限扩大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解决矛盾的方法,一要保护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二是大力发展人工种植、养殖,增加药用动植物资源总量,通过增加市场供给的方式,间接地保护野生中药资源。
愿望与效果之间难免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编著者水平能力有限,加上时间比较苍促,差错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做时修正。
编著者:田万安
2015年12月